close

服貿協議與中華文化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趙 安 

     2014年3月的台北市,是非常熱鬧的。從3月18日開始,對於兩岸要簽定的《服務貿易協議》,學生以及部分反對人士,認為立法委員張慶忠以30秒時間草率宣布該協議完成審查,不夠嚴謹,因而聚集在立法院門口占領示威。我們不想論述其中是非曲直,以及該協議對台灣經濟的未來發展,或是對現在兩岸經濟貿易有好有壞。先來談談服務業、貿易業與中華文化的關係。 

   台灣經濟早年以服務業掛帥,也造就了今天的經濟成長奇蹟,這是不容否認的。而台灣的服務業比例佔GDP的七成以上。而至2013年,台灣有130萬家中小企業註冊,其中超過八成以上從事服務業。這種抱持著「人生以服務為目的」的商業精神,應該不只是想要養家餬口、賺錢致富的生存而已,也有很多企業主是要展現自己的理想,自己的創新,以及體驗自立更生、創業傳承的人生目標。這種為人服務的精神,其實就是中華文化的一種人生表現。 

   商業本身是競爭機制,能夠秉持「君子無所爭。必也射乎!揖讓而升,下,而飲,其爭也君子!」是不太容易的。當然拼個生死鬥,在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下,是正常的,如果離經叛道、違法犯紀的企業主,日久自有法律制裁,以及民眾唾棄,而致品牌消失,經營破產。而服務業既要中華文化的內涵從事商業競爭行為,又要為他人留一口飯生存,確實不容易。 

   雖然商人營利生存,但也要取之以道。如果是「糴賤販貴,逐什一之利」而已,還要被認為是「此賈豎之事,污辱之處」(語出東漢.班固《漢書.楊惲傳》)。那麼逐雙倍利、逐什百利的現代企業主,豈不都成黑心摻假、妖魔攝金之徒。還好傳統的中華文化對我國經商營利之道,也發揮一定的淵源影響,有仁有義,有理有信的經商哲學,讓商人的地位雖擺在「士農工商」、「工農兵學商」之尾端,但是有錢優渥生活享受,那是士農工階層沒得比,也讓「工農兵學商」的「學」字從名詞變成動詞,造成台灣有130萬以上的中小企業老闆,在比誠比信、競利逐富。 

   台灣八成以上,接近100萬的企業主,既然以服務業為主,講究的就是以中華文化的仁義誠信為經商精神,才能以吸引顧客,才得以永續經營,秉持文化創意及邁向國際化的優勢,能永垂萬世,子孫永饗。而台灣占GDP七成以上產值的服務業,與中國大陸占GDP不到五成產值的服務業相比,當然台灣仍有優勢。這不盡然只是台灣以中華文化精神從事服務業,因為中國大陸地大人稠,當然先以第一產業(農業)、第二產業(製造業)為主,進而發展第三產業(服務業)。大陸服務業的起步晚及慢,並不代表不重視服務業,今天願意先跟台灣簽訂服務業貿易協議,也希望同文同種的中華文化精髓,能夠在兩岸的經濟交流中,也有一定發揮力量,也能夠用中華文化的誠信感動顧客。 

   當然「一誠天下動」,服務業的誠實、誠信、誠懇,就不只是歐美先進服務業的服務指標,其實中華文化早就有了很好的信條。譬如「己所不欲、勿施於人」、恭、寬、信、敏、惠。恭則不侮,寬則得眾,信則人任焉,敏則有功,惠則足以使人」等等隨手拈來,都是處事經商之道,也是百年老店的服務業維繫不墜首因。百年老店的服務業很多,百年老店的製造生產業當然也不少,但是他們秉持的精神還是服務精神。 

   如今大陸從改革開放大步邁向突飛猛進的經濟成長,令世界驚羨妒忌,令台灣實施三通自由行,無論歐盟、東協、亞太,都是希望中國大陸的經濟實力能夠挹注將近乾涸的景氣。 

   台灣也希望能以ECFA下的第一個實質貿易協議簽訂後,展開互利互惠機會,這個協議或是以後的任何協議,可能不一定對誰有利,但是不踏出第一步,那兩岸交流又如何前進呢?台灣又如何在差距二成的服務業產值優勢下,快速進軍大陸、進軍國際,爭取先馳優勢呢?當國際服務業在大陸插旗駐點後,台灣的登陸橋頭堡呢?兩岸的從製造業到服務業的競合,不能只靠台商推動中華文化交流反攻而已,他們也需要一套明確的協議保護經營安全及大小確幸的永續性。寫於103年3月28日第二屆第四次會員大會前夕) 

 (作者為中華新聞文化圖片網總編輯、兩岸研究者、法學碩士)

arrow
arrow

    中華多元文化復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